海粉是什么东西 (我千回百转却看到了这些海洋生物)
2024-10-04 09:16:29叽呱笔记《海错图》共4册,第四册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主要描绘虾兵蟹将以及很多螺类,比如这些螺一眼可辨。

从左到右对应:黑线蜑螺、浅缝骨螺、粒蝌蚪螺

从左到右对应:粒花冠小月螺、齿纹蜑螺、甲虫螺
如果你也经常浪迹于海边,不难发现前三册书中也有很多生物,一眼即可辨。今天主要想结合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宫海错图》前三册内容,以及我在厦门潮间带见到的书里的真实物种,一览海错之奇。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宫海错图》
比如这只鲨鱼身上密密麻麻的便是我们在潮间带礁石上最常见到的藤壶。聂璜所描绘的“撮嘴”便是它。

藤壶
这个“海粉虫”说的便是海兔,海粉则是指它们的卵带。

蓝斑背肛海兔以及它的卵带
“海夫人”说的是贻贝。

翡翠贻贝
“土鳖”说的是石磺。

从上到下:平疣桑椹石磺、紫色疣石磺、瘤背石磺
“比目鱼”大家就更好理解了。

比目鱼
这些生物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介绍过,这里就不做赘述。
墨鱼、锁管、墨鱼子
那么书中所画的“墨鱼”,主要就是乌贼类的海洋动物。

厦门潮间带常见的乌贼
“墨鱼子”画的就是这类动物的卵,长这些样子。

一些乌贼的卵
“锁管”指的是枪鱿科物种,也就是枪乌贼,很多人爱吃的“小管”。

枪乌贼及卵囊
“章巨”就很形象了,就是章鱼。

厦门潮间带常见的章鱼
这三种头足类的动物,长得颇为相似,有时候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
枪鱿游泳速度极快,章鱼则能把自己的身体塞进任意的狭小缝隙中,乌贼简直就是自带超强易容术,它几乎可以在一瞬间改变外表的颜色,没有哪种背景是它无法融入的。

耳乌贼的超强“易容术”
乌贼可以转变自己的体色、花纹甚至皮肤质地,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当你要继续接近,它们就会放弃伪装,转身逃走,还要朝身后喷上一股墨汁。
可是你知道吗,能随时变装的乌贼居然是色盲!
泥翅
来说说“泥翅”。
一眼看过去,长得跟我在厦门潮间带见到的东方翼海鳃很像,跟扫把似的,所以也被叫为“海扫把”。

东方翼海鳃,也叫“海扫把”
我之前在一些视频里,看到有人吃这种海鳃,十分诧异。就像很多人见了我们闽东人吃海葵、吃藤壶、吃石磺一样,“啊!这也能吃!”
我后来得知,厦门也有吃它的,管它叫“咖扒花”(本地谐音),说是:渔民处理时,会把伞状部分剪除,拔去牙签骨,混合盐巴筛洗去表面黏稠脓液,切片后配上作料,是一道很爽口的海味。
这里所说的牙签骨,其实是海鳃的中轴骨(上图右下),是其支撑身体的部位。
这种海鳃身上,经常能看到与之共生的三叶小瓷蟹,蟹如其名,精致得跟瓷器一样。

与海鳃共生的三叶小瓷蟹
在厦门除了“海扫把”外,我们可以见到以下三种海鳃:古斯塔沙箸海鳃(俗称海笔,颜值相当高)、厦门棍海鳃、哈氏仙人掌海鳃(俗称海仙人掌)。

左从上到下:厦门棍海鳃(1.2)、古斯塔沙箸海鳃、哈氏仙人掌海鳃。右:古斯塔沙箸海鳃
夜晚,拿手轻轻摸海仙人掌,会看到一闪一闪的绿色荧光。

海仙人掌发光
海荔枝
“海荔枝”,这不就是海胆。
海胆是在潮间带生活的棘皮动物,它们的身体是一个带刺的球形。
厦门常见的是细雕刻肋海胆,主要生活在泥沙滩上,体色跟泥沙颜色很接近,经常能看到它散落在沙滩上,而且很爱用一堆的贝壳把自己盖住,做个倔强的隐士。

细雕刻肋海胆
所以,到海边,千万不要光脚!想想,这一脚下去要踩到海胆了,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几乎每只细雕刻肋海胆的口器周围,都会有一条与之共生的蛇潜虫(上图左下)。
而在漳州和泉州的海边礁石区,常常能看到成群的紫海胆,聚集在石头缝隙中。它们的刺坚硬又长,可以在岩石上啄出洞穴。

紫海胆
低潮时,它们躲在洞里,这个洞能储存一些它们存活下来的水分。不过有时候,海胆长得太大了,无法从洞里出来了,就成了自己的囚徒,只能靠把自己管状的足伸出洞口够点藻类吃,来维持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