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变是指什么意思(书法史“隶变”)
2024-10-29 11:15:03花榭月铭刻书法艺术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书体变革1、东周开始的,象变 2、战国晚期的,隶变3、曹魏时期的,楷变。从而使我们得到现在的字体。
象变,秦国一通天下,同时秦系书法也一并否定,重新规范一种新书体,重新构建书法的用笔、结体与章法,把仓颉造的夏篆、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东周石刻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书法全部打捆规范,把大篆书法全部改造归同、洗心革面、重新命名,一种新的统一书体"小篆"便横空出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文明革新,一切象形文全部革新为新书体“秦小篆”。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大一统时代。

秦小篆

秦小篆

那什么是隶变?由篆而隶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称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什么是八分书?
“什么是八分书”?其实八分书并非成熟的汉隶,而是存在于西汉早期甚至更早的古隶,隶书波磔尚未完成,扁形取势的字形尚未普遍,主要来源于篆书的快捷书写,保留篆书构字部件与用笔特征。












那什么是“楷变”?“楷变”就是魏晋时期对隶书和章草从结构和点画上同时加以简化的产物,以实现快写的目的。结构的简化,表现于笔画的减省,点画的简化,表现于屈曲的线条趋于平直,后者对笔法的简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隶书及章草中,只是偶尔出现提按,绞转与折笔是占主导地位的笔法,频繁的使转有利于草书的连写,但不能适应点画简洁的楷书的要求,其次是绞转行笔的曲线轨迹又渐渐拉平。由复杂、频繁的绞转逐渐趋于简化的过程。隶书与楷书在其他笔画上也形状不同。竖的起笔处,隶书多较平,而楷书多斜切;点的起笔处,隶书多钝,楷书多尖;撇的收尾处,隶书多粗重,而楷书多尖细;钩挑,隶书多圆转,而楷书多方折。这些现象都密切关联于执简书写与伏案铺纸书写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汉末至西晋,简牍与纸张共用,简牍中的字形也渐渐脱离隶意,这是由于纸上的书写形态影响到了简牍上的书写。
楷书是适应纸张文明时代产物,书写的一种成熟形态。表面上看是楷书比隶书更实用,实际上是纸张比简牍更实用。

九真太守谷朗碑拓片
《九真太守谷朗碑》结构笔法能反映出刚由隶书脱胎的楷书状态,蚕头雁尾都已经没有了,形成了楷书的雏形。其字形结构已变扁方为正方或长方。
楷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书体,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是五种书体里面形成最晚的一种书体,也是技法最完备的一种书体,因为其字法、结构标准,可作为楷模来学习而得名。楷书又有“今隶”、“正书”、“真书”、“正楷”之称。不同朝代,又有唐楷、魏楷(魏碑)等称谓。楷书,它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通行至今。楷书因由隶书演变而来,当时被称作“楷隶”,后经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制,创作法则,楷隶至晋完全分流,成为两体,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为区别于“古隶”,晋时亦称楷为“今隶”,实指“真书”。

得长风帖 钟繇

钟繇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