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酒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倒酒,山西方言一样叫“筛酒”)

2024-12-01 11:22:20张文平
“筛酒”,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说它熟悉,是因为在《水浒传》中经常会看到这个词,梁山好汉们动不动就喊:“小二,再筛三碗酒来。” 言其陌生,是因为时至今日,在汉语共同语中它完全被淡化,除了偏僻山村里的老人们,几乎很少有人使用这个词语。释“筛”筛,是个形声字,从竹,师声,不过这个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筛酒”,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说它熟悉,是因为在《水浒传》中经常会看到这个词,梁山好汉们动不动就喊:“小二,再筛三碗酒来。” 言其陌生,是因为时至今日,在汉语共同语中它完全被淡化,除了偏僻山村里的老人们,几乎很少有人使用这个词语。

释“筛”

筛,是个形声字,从竹,师声,不过这个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读“师”,而是读shāi(音筛)。但是在很多方言中,“筛”字就读“师”。

比如吴语区,人们把倒茶、倒水,叫“筛茶”“筛水”。这个“筛”字,苏州、上海人就读“师”。他们还把一种用竹篾编成的日常用具,就叫“师子”。这种器具,就是我们常说的“筛子”,上面有很多孔,将物置于其上摇动,可以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

在苏州乡下,人们经常用这种器具来筛油菜籽,通过手摇震动,把油菜的杆荚、土坷垃等杂物留在上面,让油菜籽漏下去,起到扬净作用。由于筛子孔多,透气性好,平时也可以用来晾晒食物。

粗孔竹筛子

“筛”字,目前始见文献,似为《汉书·贾山传》“筛土筑阿房之宫”。但是,与《汉书》同时期的《说文解字》未见此字,许慎倒是在《说文》中收录了一个与“筛”字音义皆同的“籭”字:“籭,竹器也。可以取粗去细。从竹丽声。所宜切。”

这句话是说“籭”字的形符为“竹”,声符为“麗”,读音为“所宜切”。

“所宜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即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所宜切”用现代汉语拟音,当为shi(音师)。也有人,比如著名语言学家余冠英先生,拟音为shai(音筛)。这就是为什么“筛”字在现代方言中有两读的原因。

细孔竹筛子

关于“籭”字的含义,南宋戴侗《六书故》说:“簁,竹器也,所以治粒物,别粗细。”戴氏认为,“籭”这种竹器是用来筛选固体颗粒的,使其粗细分开。

另外,《说文》还收录了一个与“筛”字音义皆同的“簁”字:“簁箄,竹器也。从竹徙声。所绮切。”

唐朝颜师古《汉书注》说:“簁,所以箩去粗细者也,今谓之筛。大者曰簁,小者曰箄。” 箄,读作bēi(音杯),古代置于甑(zèng,音赠)底,防止食物掉落锅中的竹席,类似今天蒸锅里用的竹箅子。

北宋官修韵书《广韵》亦云:“簁,下物竹器,可以除粗取细,与籭同。”

竹筛子

但是,清朝段玉裁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按簁箄,器名。以上下文例之,是盛物之器,而非可以取粗去细之器也。可以取粗去细之器,其字作籭,不作簁。”

下物器,是指具有“筛子”功能的器具,可以用来“取粗去细”,通过手摇震动的方式,使细小的物体漏下。盛物器,是指“筐篓”一类功能的器物,可以用来盛装东西。

段玉裁仔细研究考证《说文》中相关内容,认为“簁”的本义是“筐篓”一类的东西,是盛物之器,不是下物之器“筛”。

当然了,由于“簁”是用竹篾编制的,疏松有孔,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用来“取粗去细”的,比如筛筛土,筛筛谷物什么的,所以有人就认为“簁”也是一种下物竹器。

竹筛子和竹筐篓

关于“籭”“簁”与“筛”三个字之间关系,古今诸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簁”与“筛”是异体字,或古今字、正俗字;有人认为“籭”与“筛”是异体字,或认为“籭”与“簁”是异体字。

这种情况,是杂糅古今字义造成的。当前,学界普遍认为,“籭”与“筛”是异体字;“簁”本指筐篓一类的东西,后世借用来表示“籭”(或“筛”)。

释“釃”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筛”这种竹器,除了可以用来筛土、筛沙子、筛谷物,还可以筛酒。

不过,在典籍文献中,用来表示“筛酒”的字,多写作“酾”,这是现代汉语简化字,它的繁体字,在《说文》中为“釃”:“下酒也,一曰醇也,从酉麗声,所绮切。”

所谓“下酒”,就是滤酒,用筛子“除粗取细”,即将酒中的渣滓滤去,使酒液漏到下面的盛酒器中。

倒酒

《后汉书·马援传》:“援乃击牛釃酒,劳飨军士。”唐朝李贤注曰:“釃,犹滤也。”汉代名将马援因军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马援就杀牛、釃酒,设宴犒劳三军将士。

关于“一曰醇”,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按醇盖误字,当作淳。”段氏认为许慎写错了,“醇”应该是“淳”。许慎《说文·水部》释曰:“淳者,渌也。渌者,浚也。其义与下酒同耳。”

“釃”字的读音,许慎标注为“所绮切”,与“籭”读音“所宜切”相同,今音拟作shai(音筛),也有拟作shi(音师)。

“釃”字的最早用例,似为《诗经·伐木》云:“伐木许许,釃酒有藇。”西汉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中解释说:“以筐曰釃,以薮曰湑。”意思是说,用竹筐过滤酒,叫“釃”,用白茅草编织的“薮”过滤酒,就叫“湑”(xǔ,音许)。

古人饮酒

那么,古人喝酒为什么一定要过滤一下呢?

今天我们喝的白酒,是一种蒸馏酒,以谷物为原料,加酒曲固体发酵后,用蒸馏工艺制取酒精含量在40度以上的酒,因为可以点燃,故称烧酒。烧酒酒体清澈透明,倒在酒杯里,端起来就能喝,根本不用过滤。

古人喝的酒,多为“醪”(láo,音老)。《说文·醪部》:“醪,汁滓酒也。”就是没有经过滤、渣滓很多的浊酒。

这种浊酒,也叫“醅”。“醅”,读作pēi(音呸),北宋《广韵》释曰:“醅,酒未漉也。”

醪糟

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古代诗人称之为“绿蚁”。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宋代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其中有一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中所说的“腊酒”,即腊月里酿造的酒,其主要原料是糯米和水,还加入了酸浆、麦麴(qū,音区)等,几天就能使酒快速成熟。因酿造期短,酒质浑浊,渣滓较多,口感不是那么很好,喝的时候需要过滤一下。

今天,在江南各地,有一种用糯米酿造的低度酒,叫醪糟(láo zāo,音老早),也叫江米酒。这种酒,酒水和米粒是混在一起的。

醪糟酒 筛酒

为了使酒水和米粒分开,人们通常会在米粒堆中挖个坑,然后将一个有小缝隙的竹筛子置于其中。酒水便会渗到这个竹筛子里面,而米粒则被挡在筛子外面,这样就实现了酒水和米粒的分离,这就叫“筛酒”。

这种醪糟酒,颜色发白,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极少,一般在10度以内,最高不超过20度,就跟饮料一样,解渴又解暑。

《水浒》“智取生辰纲”这一回中,众军汉喝的酒也是这种低度酒,所以都是以瓢舀取,如牛豪饮,一仰脖一大瓢又一大瓢就下肚了,就跟喝水一样。

武松在景阳冈酒肆

武松在景阳冈前“三碗不过岗”的酒肆,更是豪爽,三碗酒下肚后,又不停地让酒家“再筛三碗来”,前前后后一共喝了十八碗酒。

那么,“釃酒”与“筛酒”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筛酒”为什么又用来表示倒酒、斟酒呢?

释“筛酒”

“筛酒”一词,最早见诸文献典籍,似在宋元时期。比如,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茶酒司,专掌宾客茶汤、荡筛酒、请坐谘席、开盏歇坐、揭席迎送、应干节次。”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书影

元杂剧中,“筛酒”一词也很常见。如,徐畛《杀狗记》第二十三出:“净丑:‘这等阿哥拜了,然后我每两个拜。’〔生拜介〕丑:‘待我筛酒。’”

又,“〔净偷酒吃介〕生:‘兄弟,你方才筛的酒,怎么不见了?’丑:‘想是孙阿伯吃了。’净:‘待我来斟酒。’生:‘望你阴空相保庇。’〔丑偷酒吃介〕生:‘兄弟,你斟的酒,怎么又不见了?’净:‘想是孙阿姆吃了。’合:‘保佑儿孙,保佑儿孙,代代香花奉侍。’”

此例中,前说“筛”,后说“斟”,可知早在宋元时期,人们日常口语所说的“筛酒”,即为“斟酒”,而已非“滤酒”义。

元杂剧演出壁画

明清小说中,“筛酒”作“斟酒”义用例为繁多,有人统计了一下,《水浒传》中“筛酒”一词出现了80多处。其他通俗小说中,如《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词话》《醒世恒言》等,“筛酒”一词也是随处可见。

如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小厮捧过壶来,斟上一杯,双手递与父亲,然后筛与自己。”

又,《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武松接过酒去,一饮而尽。那妇人又筛一杯酒来,说道:‘天气寒冷,叔叔饮过成双的盏儿。’武松道:‘嫂嫂自请。’接来又一饮而尽。武松却筛一杯酒,递与妇人。妇人接过酒来,呷了,却拿注子再斟酒,放在武松面前。”

上述例句中,“筛”与“斟”成对文格局,“筛酒”作为“斟酒”义尤为明朗。

最初,至少是在《说文解字》时代,人们把治固体之器叫“籭”,后来又写作“筛”;把治液体(酒)之器叫“釃”,此器用筐为之,“轻细如簁也”,与盛物之筐是不一样的。

“釃”由作为过滤用的工具,逐渐引申出动作义“过滤”,而“过滤”动作与“斟酒”动作相似,均有“下”这一操作,进而又引申为“斟酒”义。

但“筛”字不同,它作为“籭”的异写,分离的是固体物,如筛土、筛沙子、筛谷物等等,从中引申出与酒有关的词义很不容易。

四川新都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

“釃”与“筛”这两个字,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本来是各司其职,互不相混,按照各自的轨道发展演变。但是到了近古语言时期,即宋元时期,二者却在表达“斟酒”义上交会,构成一组同义词,其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同音替代。读shai音节的字很少,常用者大约只有一个“筛”字与“酾”字完全同音。另外,二者意义上也有一定的关联,导致人们将这两个字视为一体。

其二,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也就是在书写上,“釃”的笔画较多,共计26画,而“筛”的繁体“篩”只有16画,二者相差10画之多。在古代,用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是比较普遍的用字现象,符合汉字由繁趋简的演变规律。

倒酒

在文献考据上,我们发现,虽然表“斟酒”义的“筛酒”一词,在元代初期已经出现,但在元曲里,却很少使用,而“釃酒”一词,使用得极为广泛。到了明清时期,各种名著小说中,“筛酒”大行,而“釃酒”却日渐式微。这一“筛盛釃衰”的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以“筛”代“釃”的演变过程。

总之,无论是最初表“滤酒”义,还是后来表“斟酒”义,“釃酒”是其本来的书写形式,“筛酒”是由“筛”字代替“釃”字而造成的同词异形。

相关文章

古代结婚为什么要做被子(古代新婚床铺和被子为何如此夸张?)
窗户为什么没关严(装修完要关紧门窗!)
菊花为什么代表长寿(菊花:坚毅与长寿象征)
什么叫平衡膳食与健康(了解平衡膳食八准则)
乳胶为什么防螨虫(乳胶床垫与海绵床垫区别?)
电脑有什么赚钱的副业(电脑有什么兼职工作呢)
合金为什么比金属硬(化学学习——神奇的合金特性)
出售不动产交什么税(不动产拍卖税费谁承担)
厨房为什么要涂防水(阳台、厨房也需要做防水吗?)
玻璃为什么要打胶(幕墙打胶为什么如此重要?)
什么是密度板和纤维板探析
什么仙人掌开花最漂亮(哪些仙人掌容易开花?)
什么相机最好用又不贵(平价好用的相机推荐)
为什么管道要保温(为什么供水管道需要做保温?)
烧水为什么有气泡(水在烧的过程中,气泡哪来的?)
鼻烟壶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鼻烟壶的前世今生)
印度线香为什么深色(线香品鉴~)
耐磨钢为什么耐磨(耐磨钢是怎么样耐磨的)
热门推荐